2017年以来,青羊区针对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大水平,着眼新型社区多维度场景的有机集合和美丽公园城市建设,将老旧城区产业转型升级与社区发展治理有机结合,推进少城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形成具有不一样感知体验的场景供给,推进社区场景与美好生活需求精准匹配,使社区更加宜居、宜业、宜商,彰显“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
少城片区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核心区域,辖1.14平方公里,包括宽巷子社区、商业街社区2个社区,有非流动人口1.3万户约3万人。片区“老成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商代船棺遗址,有老成都原真文化、清代中时鱼骨状街巷的宽窄巷子景区,年游客量约2000万人次。通过创新场景营造,凝聚社区发展治理新优势,少城片区探索出了现代城市治理新路径,推动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一)营造宜居场景,提升城市品质。大力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一是改造老旧院落营造居住新场景。改善居住环境,2017年以来先后对41个老旧院落进行了改造,对下同仁路83号院进行了整体搬迁。二是美化街巷河道营造生态新场景。优化街巷环境,在民生里、同仁路等区域增加城市绿地、景观小品2702平方米,整合梳理社区公共开放空间78处,在商业街等13条街设置花坛491个,新增绿化4138平方米,“拆围透绿”641米,构建了1500平方米“亲水生态风貌街区”。三是打造特色街区营造出行消费新场景。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投入2亿余元,打造了支矶石街、泡桐树街、实业街、小通巷栅子街、奎星楼街、吉祥街等6条特色街区,培育发展“后街经济”。培育出NUART艺术节、宽窄市集、少城YES集等品牌节会。四是打造微型足球场营造智能运动新场景。对接居民的体育运动需求,充分的利用街头巷尾闲置空间,引入社会力量培育发展新的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打造了全球首座占地面积仅1000平方米的玩湃社区智能足球公园,居民通过手机扫码就能体验“24小时智能足球教室”“快乐足球练习场”等足球运动项目。
(二)营造宜业场景,优化空间业态。围绕发展创意设计、文博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按照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推动临街底商业态、形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积极打造集文、娱、游、购、创一站式体验的多元宜业场景。一是“一街一特色”营造主题业态新场景。根据每条街道的不同特色确定场景主题,通过业态调整、节点场景打造、氛围营造相结合,根据不同主题,形成“1个少城生活系+6个特色主题+N个特色品牌”的“1+6+N”发展体系,以若干个主力店为引领,汇集形成创意设计、创意餐饮、创意零售、家庭亲子、艺术文化、民俗旅社、特色书店、非遗文化等多元互补业态。二是激活市场资源营造临街商业新场景。以特色街区打造为契机,推动街区业态有机更新。以吉祥街、奎星楼街等6条街道的441家底商为示范,将底商分为鼓励、禁止和限制3个类型进行正负面清单管理,对创意设计等鼓励类底商来优化提升,对形态差、业态低端的限制类底商严控增量,对噪音污染等禁止类底商进行取缔或清退,共调迁优化底商业态413家,文创业态占比达93%。目前,街区文创氛围已初步形成,文创企业聚集效应初显,已确定进入良性循环。引进了入选成都“2019年度十大生活美学空间”的设计师服装店“众妙之门”、全国知名设计师袁龙军的“麻辣会客厅”等特色首店。三是激活空间资源培育文化创意新场景。坚持少拆多改激活闲置空间,让老楼蝶变新载体,重构老空间的新功能、新业态。将占地14亩、有11栋建筑的原四川广播电视台旧址改造为“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自2017年12月建成开园以来,目前入园企业已签约面积达到90%,入驻文创企业120多家。将闲置多年的2栋老培训楼改建为1万平方米的“明堂创意工作区”,吸引文产投资3000余万元,国内外政府和文化机构交流访问300多批次,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众创空间之一,并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
(三)营造宜商场景,厚植文创基因。联动政府、企业、居民,积极探索“公益+商业”模式,营造“1+1+1>3”的宜商场景。一是居民参与营造街区文化新场景。遵循街区历史背景和文化延续与时尚生活趋势,突出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由社区规划师带动居民广泛参与,立足“小改造”“微重组”,做细做优街区设计,通过增设艺术化装置、LED氛围灯带、市民演艺舞台、创意彩绘艺术墙、互动小品装置等措施,优化街区建筑风貌,提升街区精致雅韵。二是商户联动营造文创组织新场景。充分的发挥社区的组织动员作用,依托街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动员街区30余家重点商户组建文创商会,将熊猫等主题文创商品、精致休闲、共享经济以及主题文创活动植入街区,让文化回归城市、回归社区。三是商居联动营造文创互动新场景。依托“明堂创意工作区”,常态呈现独立音乐、创意产品、当代艺术等原创文化,常态举行商户和居民互动参与的独立音乐、戏剧表演、影像放映、思想分享等,每年举办各类文创活动300余场。并为移动办公人群提供共享办公空间。以“少城·雅生活”为主题,在小通巷街增设艺术化集装箱,导入最具成都地域特色和知名度的熊猫IP,成功整合并集聚了天府熊猫、珍爱熊猫、乐活熊猫等10多家国内外大熊猫IP文创企业,推出了“小通智造”品牌和系列熊猫文创产品,培育了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成为“熊猫文创主题街区”,被评为“时尚成都”旅游地标。
(四)营造治理场景,建立新型商居关系。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街区和居民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促进商户和居民和谐共生,和谐发展。一是组建“商居联盟”营造共建新场景。遵循社区发展治理规律,发动商家和居民参与街区自治管理,在社区建立“商居联盟”“宽门工作坊”等以商家和居民为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由商家代表和居民代表共同组成街区商居联盟委员会,并讨论形成“一个常设机构、两个议事原则、三项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123”工作机制。二是制定行为公约营造共治新场景。社区党组织召集街区居民、商家、单位,共同制定《商居联盟街区公约》,从和睦经营、依法经营、卫生干净、店招规范、等14个方面做了共同约定和承诺遵守。在街区“商居联盟”的架构下推行“街长”制,由居民骨干、志愿者担任“街长”,依据共同制定的《商居联盟街区治理岗位工作职责》,对商家不规范的经营行为进行提醒和劝导,把纠纷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街道办事处组建由城管、公安、市场监管所、税务、交警、社区共同组成的街区领导小组,为“商居联盟”提供城管执法托底保障。三是深度互动营造商居融合新场景。“商居联盟”成立以来,通过社区党组织引导开展经常性商居互动活动,实现商户、居民与行政管理力量有效促进,相互赋能,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的有机融合。居民主动邀请商户参加端午节、中秋节等邻里活动。党员商户主动亮出党员身份,带领其他商户主动解决噪音扰民、管道堵塞等问题。在“商居联盟”的共同治理下,110警情、市长热线%。商户和居民互动融合,自发维护街区环境,出现了商户和居民自行设立的按中、英、日、韩四种语言标注的导视牌,店招、摆设、花木呈现出艺术化、个性化,“一街一景”“一街一品”的街区特色逐渐展现,创造出极具生活美学价值形态的“少城生活范式”。
(一)场景营造成为社区发展治理方向。通过创新场景营造,凝聚了社区发展治理的新优势,提升了街区、社区、居民小区融合治理的新动能,推动了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促进了传统社区空间向融地域、生活、情感、价值等于一体的“场景”延伸,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物化空间,找准了社区发展治理的未来方向。
(二)场景营造实现了城市形态重塑。创新场景营造,以人的体验感和舒适度为参照,推动了城市形成的全方位重塑,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营造宜居场景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了城市品质,培育了“后街经济”、品牌节会等新的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营造宜业场景优化了城市空间和业态,吸引更多人创业和工作,激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营造宜商场景探索了“公益+商业”的模式,为街区、小区植入了文创基因,提升了街区的文化内涵。营造治理场景推动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使商户和居民伴生成长,重构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商家和居民关系,创造了新的生活范式。
(三)场景营造提高了治理能力和水平。近年来,通过创新场景营造,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慢慢地加强。少城街区获评“成都市花园式特色街区”。支矶石街、泡桐树街、奎星楼街、小通巷4条街道先后获评成都市“最美街道”。2018年12月,宽窄巷子被商务部列为全国11条“高品质步行街”试点范围。2019年第六届成都创意设计周上,“少城文创”特色街区获评“时尚成都”类旅游地标及“玩转文创”类精品旅游线路,为青羊区获评“四川省旅游名县”提供了有力支撑。“商居联盟”案例入选了2018年度成都市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青羊区少城街道党工委被成都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工作先进集体”“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