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15日,顾客权益日总会掀起一场“打假风暴”,本年的央视315晚会更是让无数人倒吸一口凉气。
那些在超市货架上摆得满满当当、包装看起来“巨大上”的“国民酸奶”,打着“新西兰酸奶”之类的高端旗帜,实际上不过是些蛋白质含量低得不幸、添加剂堆砌而成的“科技小甜水”。
这些所谓的“酸奶”消费主力军正是孩子们,家长们满心欢喜地为孩子选择“健康饮品”,却不知自己或许正把一瓶瓶“糖水”塞进孩子的书包。
面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假酸奶和残次卫生巾问题,顾客有必要把握一些有用的区分技巧,才能在购物时防止“踩雷”。健康和安全才是消费的首要准则,谁也不想把“科技小甜水”当营养品,或许用“翻新货”来损害自己的身体。
在选择酸奶时,首要要看包装称号,假如产品标示为“风味饮品”“乳酸菌饮料”等,那基本能断定它不是真实的酸奶。真实的酸奶,其配料表第一位应该是“生牛乳”,而且蛋白质含量每100克需不小于2.9克。
假如配料表中呈现“阿斯巴甜”“果葡糖浆”等超越三种添加剂,那这款产品大概率是“假酸奶”,主张顾客决断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