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欧美,我出差生活一段时间,无法面面俱到,也只懂皮毛,就把我一点浅显的认知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下
我们一直强调是全球制造中心,所以我们很多资源都是投入在生产、研发和新技术运用,对于刺激消费的投入不足,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工用汗水和泪水让大城市一座座高楼大厦建起,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让一件件中国制造卖向全世界,创造了北上广的繁荣,但是农民工依然收入很低,为什么?因为在收入分配上底层人民是太少了,虽然蛋糕在做大,但是这么庞大的群体没有消费力,导致我们只可以靠出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勤劳但不富有的根因。
反观欧美,好像一直很有钱,好的东西只能卖给他们,也只有他们买的起,疫情三年,政府也冒着通胀的风险给民众发钱,来满足消费的拉动。为什么他们消费强呢?一方面的确别人的科技发达,总能0-1创造出新的产品,以苹果、谷歌、FACEBOOK、特斯拉都是典型,另一方面,欧美金融发达,并且用非常高的所得税和消费税来调节收入分配,让富人的财富相对平衡流入底层阶层,同时欧美的工会组织发达,具备议价能力,不至于底层过度内卷,导致消费力能够很好的满足,怎么提升基层劳动人民的合理回报,创作消费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难题。
欧美更多不太关注他人,上班请假各自管好自己的事情,其他人也不会关心你,我们大多数都会询问员工原因,家庭情况,要不要帮助,这个没有好坏之分,区别只取决于个人体会。我们往往会关心别人家庭、个人发展、甚至配偶、收入、工作等等,貌似有点八卦,但是也是在相互了解价值观等信息,促进进一步深入了解。
在家庭中,我们也是大家庭概念,西方人甚至子女长大后,都对老父亲直呼其名,各自过各自的生活。我们父母对子女期望也高,子女长大付出也多,而西方很少对子女有过多期望,子女成人后也不会给予过多支持。
欧美甲乙方往往是对等关系,乙方也不会过度在乎甲方是否会给自己合作,而是把自己的竞争优势、商业模式搞好,花若盛开、蝴蝶自来,往往欧美的很多公司聚焦市场的独有小众产品钻研,着力打造护城河。而我们往往一个生意看到赚钱,大家都做,都去舔客户,而客户往往极致压榨成本,最后虽然有的乙方低成本竞标,最后发现不赚钱,又降低服务的品质,搞到最后一场游戏大家都不赚钱,实际这些规则需要头部公司要起到带头作用。极致的降本增效必然会遭遇市场反噬,需要有点你们可以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做产品的确要避免同质化,要有自己的独特性。
我记得有一次,在德国坐朋友的车,他在看手机被交警看到了,交警要开罚单,后来仔细问了他来德国多久,又考虑他没有现金,告诉他违法那一条交通法,但是最终就没有经济处罚,批评教育以后要注意。有一次开车STOP站台停车太短也被交警拦了,他听说刚来不久,也酌情开了个警告函,要求以后要注意,在逻辑上还是要尊重交通法规,而不以罚款为目的,这块可以让我们学习,同样是交警执法,我们往往有时会略微偏硬一些,导致往往未达到本来的目的。
我们从小给孩子的教育就是你要成绩好,拿第一, 长大就是找个好工作,娶个好媳妇,收入达到多少多少才代表成功,人与人交流也总是说张三怎么怎么好,李四怎么怎么厉害,却很难活出自己,总在被别人带节奏,活在狭小的人设里,这导致我们的社会过度内卷,很多内卷没有实际意义,创造性也不足。
以前这种观念总有人说,我们收入不行,要奋斗,也有人说,老外是有钱才会享受。实际真不完全这样,一方面,国外的社会福利的确要好一些,导致他们不会过度担心未来。另一方面,老外们也确实有边界感,他们宁可休息,也不要加班费,而且可怕的是共识。为什么我们牛马多,本质就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而且没有一点能调节的机制。这样就直接引发我们的芸芸众生更多时间在工作上,对家庭付出较少,而西方人却有更多时间去休息。这种价值观要改变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可能是穷怕了,所以骨子里就是要吃苦攒钱,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一样如此。
我们受民间传统文化影响,更注重怎么话说的得体,漂亮,照顾领导、同事等人的感受,而老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直接,他们不会太多患得患失,也就显得更为自信。我们习惯听话外音,而老外不习惯这一套。有一次,有个领导跟国外小姑娘说下次请你吃饭,结果人家当真,实际那只是客套线、我们饮食注重色香味口感,老外相对简单
总之,由于文化、地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虽然咱们和西方差异明显,但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在很多方面也在互相影响、逐渐融合。今年我们的签证也向更多国家开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