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要点》提出要“有序盘活利用公园、水岸、露台等空间打造特色市集、外摆位、艺术装置、快闪店等多元化夜间消费新场景”。 近年来,各种主题的文化市集兴起,正展现出都市生活的新鲜与活力。
不过,如此的活动模式,在越来越风靡,却易被同质化的当下,究竟该怎么样看待和参与?民间传统文化要如何与现代商业逻辑结合?市集如何为城市注入乡土的生命力?城市中的人们又该如何通过市集联结彼此?
带着这些好奇,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CUCU分享观察,今年中秋,她参加了上海四川北路今潮8弄举办的第23回“早春乐事集”。
第23回“早春乐事集”开在上海石库门改造项目今潮8弄。受台风“贝碧嘉”影响,原本计划3天的活动缩短到1天。9月17日,农历八月十五,天气晴朗,温度舒适。一大早,四川北路的巷子里搭起了一个个小摊位。
这里有各种新鲜小玩意,有用贝壳组成的拼贴画、细巧的玻璃摆件、夏布织成的小衫和帽子……市集里总少不了吃的——现切火腿、鱼片、糯米饭,饮品有腰果杏仁露、青梅汁,当然也少不了手冲咖啡。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甚至还可以在秋日暖阳下享受一次头皮按摩。
下午两点,今潮8弄乐开书店的二楼举办了一场讲座,主讲人六(上条辽太郎)是一位生活在中国乡村的日本人。六的三个孩子歪歪斜斜地挤在第一排的椅子上,听父亲讲述自创的“自然农法”。六坚信人类应当与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共生。他在浙江丽水松阳的家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田野生活,自己种菜、发酵、做手工,还进行音乐创作。六为咱们提供了一种扎根乡土的生活方式,但他坦率地对大家说,他并不希望我们大家都来过这种生活——任何一个人都应选择自己的生活,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乡土,一直是林小熏重视的东西。这位生在河南驻马店市、长在南京、工作在上海的市集发起人始终不清楚自己的故乡是哪里。在2011年的一次乡村文化活动中,她忽然对安徽黄山的碧山产生了乡愁。林小熏加入碧山团队,参与了几年文化乡建工作,这种不解之缘完全改变了她的生命轨迹,她说:“我从一个都市白领,成为了一个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摆渡人’”。
2019年起,林小熏创办了“早春乐事集”,致力于把五湖四海的有趣事物带到自己的市集上。她希望这能够不仅是一个集市、一个聚会,更是一群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人们能在其中实现自身、安放心灵的地方。
今年春节,林小熏去福建宁德霍童采风,市集摊主织遇介绍了家乡的霍童线狮少年队给她。中秋佳节,他们就被林小熏请到了早春乐事集,进行一场讲座和三场表演。
什么是线狮?少年队的队长陈吉宏对大家说,这是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艺术方式。线狮队员拉动头索、尾索以及腮锁,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甚至含球、吐球,再与灯光变幻、吞云喷火、打击乐等配合,形成五彩的视觉效果。
线狮表演起源于隋代,从明代中期以来,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霍童线狮的制作、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一只线狮从准备原材料到最终完工,需要经过搭骨架、火烤、填充、定型、上色、装饰等多个步骤,大大小小一整套工序,哪怕是老匠人也要一个月才能完成。
线狮表演在早年间曾是沿途前进、边走边舞的,后来转变为在固定的舞台上表演。表演时,线狮艺人站在后台分成数组,手拉两条绳子,随着锣鼓铿锵而起,线狮艺人根据不同的节奏拉扯绳索,表演狮子钻穴、登山、下岭、飞岩等动作。一只大的线多斤重,哪怕小线多斤,这就需要线狮艺人日复一日的练习。
2014年,陈吉宏、陈潮、宋宇豪、汤镕泽等几位少年在霍童镇灯会上见识了精彩的线狮表演后,深受感染,决定复兴他们自己村子兴贤村失传的线狮艺术。成立初期是一个6人的小团队,少年们自学制作线狮、绳索布控和编排动作。如今,这支队伍已经壮大到了30人,由一群平均岁数不到16岁的少年组成。
林小熏十分喜爱线狮少年队,因为这是一种充满乡土气的文化传统。将“土气”注入“城市”是场极其有趣的试验。上海毋庸置疑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在这里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形式新颖的东西。但在精致的外表下,林小熏常常觉得这里缺乏一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就像沈从文曾经诟病的那样——这座城市患有一种充满“小资情调”的“失血症”。而线狮少年队为四川北路这座老式石库门建筑带来一种完全异质性的东西:斑斓的狮子、喧扰的音乐、力量与汗水、压抑不住的热情与野性。摇头摆尾的狮子踏进上海,将一种乡土的生命力量注入城市之中。
2006年,线狮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种民俗文化的存续仍然艰难。陈吉宏感慨:钱没那么容易弄到,因为少年队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学生。所以他们寻求各种方式:卖饭团、打工挣钱、尝试自媒体营销,等等。慢慢地,线狮的队伍壮大起来,也开始有了一些知名度和流量,甚至在2024年推出了名为《线狮少年》的纪录片。
陈吉宏的讲座结束后,我们正真看到不少听众围在这位少年队长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你们能够尝试做玩偶、冰箱贴这种文创”,“你们能够尝试发展文化旅游,带动家乡经济”……而这也正是线狮少年队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他们正在策划一种“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复合性空间”,通过开展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带动青年返乡创业、吸引学者驻村研究、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如何将文化与商业结合起来?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解决的困境。在当天的另一场讲座中,非遗文化“夏布”的传承人四把刀强调了商业在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他坦白说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卖惨式营销,“非遗的传承不能只靠国家的保护”。四把刀认为,没有市场的东西一定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所以他的闲云夏布工作室从始至终坚持将夏布文化融入当下的生活,通过创造具有实用价值的商品,寻求夏布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之道。
其实,这已经不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手艺人都要面对的。谈到早春乐事集的摊主们,林小熏说,有的人很活跃,很会打交道,跟顾客形成良好的群体性关系;但也有人拥有属于自身个人的小骄傲,他们或许不善言语,只是沉默而固执地做好自己的商品。在这种情形下,市集就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场域,它给予所有参与者一片敞开的空间,向流动的人群展现自身。
市集无法脱离开商业的逻辑,但市集是一种更加轻盈的商业体,以此区别于同质性的大型商场。商场里的品牌总是大同小异、批量生产,而在商场边缘生长起来的市集常有独异新鲜的小物,以及对物件具有深刻感情的人们。新型的城市人际关系能否依托市集形成?这样的一个问题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回答。能确定的是,市集允许每个都市人从自己所在的小格子里抽身出来,一起进行一场自由的“豁边”。
(文/CUCU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对城市生活充满好奇;供图/“早春乐事集”)
在《制造非遗》中,民俗学学者哈夫斯泰因讲述了多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遗产保护有关。立足民族志的传统,作者深入这些故事,揭示了罕有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背景,令人更好地理解UNESCO、非遗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全球影响。
本书以“民”和“俗”为焦点评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揭示了民俗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在生活世界的视野里构成民俗学完整的研究对象,进而回答了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
与我们以往的刻板印象相反,民俗学并不是为古老事物追根溯源的学问,而是一种反主流、反霸权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态。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民俗学入门书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本书为台湾女作家韩良忆“居游系列”的第一本书。最令人垂涎三尺的欧洲不在餐馆,而是在市集——有机熏鲑鱼、勃艮地红酒牛肉、佛卡夏扁面包、Stilton蓝纹奶酪、奥维涅干香肠......在百货公司冲锋陷阵,花很多时间找知名餐馆,不如到当地市集去一趟。
本片历时8个多月打造,讲述了一群00后少年坚持学习线狮技艺、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故事。深刻展现了少年们以团结、向上的姿态散发着敢当、奋进、无畏的精神风貌。
上海·讲座|“沪上浔迹”展览开幕讲座《湖州南浔政商人士对上海近代化进程的贡献》